禅意悠远,盏中见美:深度解读禅宗美学与建盏的奇妙交融
2025
03/02
liquid phase separation
[ Jianzhan]
—— 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 ——
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赏欣更多的好盏。
图片
●●●
摘 要:宋代盛行的禅宗对茶文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建盏中的神品“曜变天目”,其制作工艺带有禅境的奥妙,所呈现的釉面视觉效果具有含蓄朦胧的审美理想,符合禅宗美学提倡的审美感悟。该盏具有顺势而为、真如缘起、一空万有、残缺之美、幽玄侘寂等禅宗美学理念。正如“诗明禅”一般,稻叶天目因其特殊性,对于茶人而言具有“盏明禅”之妙用。
图片
一、引 言
宋代茶文化、文学、艺术、庭院等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禅宗美学的影响,出现诸多“禅艺合流”的产物。茶文化在宋代也到达历史高峰,点茶法兴起,让默默无闻的黑釉建盏异军突起,受当时茶人推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研究现状
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可知国内外学者对建盏考古、历史、器型、釉色等方面研究成果颇多,但对建盏的美学研究寥寥无几,更无学者从禅宗美学角度对建窑建盏进行解读。
图片
现 代
菅传义老师
单一矿石结晶釉金油滴
图片
图片
三、运用禅宗美学解读建盏
建盏,除工艺原因让其遵循了物以稀为贵的规则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体现的禅宗美学价值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推崇。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顺势而为
在釉料成份方面,研究成果已颇为丰富,因此不做重复性陈述。主要提出建窑建盏的釉色特色-顺势而为。
第一,众所周知常用的施釉法有三种:浸釉、吹釉和荡釉。有过陶艺经验的人都知道浸釉效果呆板。吹釉虽然使釉面效果产生变化,却是人为控制。还有在此基础上,加上点釉等手法,让釉面出现变化效果,例如建盏的黑釉白斑和铁锈斑均采用此工艺,虽产生变化,但人工痕迹重,不符合禅宗所提倡的顺势而为之美。建盏其釉水在底部所呈现不规则的流淌和部分地方集釉略带釉泪之韵味的现象,表明其采用的是一次荡釉法,这种制作手法符合禅宗所提倡的顺势而为之美。
图片
图片
第二,就烧成方式而言,建盏的烧制有一次烧成也有二次入窑。一次烧成的釉面效果有油滴、各色兔毫、乌金、柿红等;二次入窑的釉面效果如黑釉白斑盏,及周边窑厂遇林亭所烧描金盏。虽然日本也藏有遇林亭所烧描金盏,但其并未被日本进行文物定级。由于二次入窑前,一般需要配合二次上釉或者描金等工艺,违背禅宗所推崇的顺势而为,固不被受禅宗美学影响下当时茶人所喜好。
第三,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他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似为“窑神”制作,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陶瓷工艺里称之为“窑变”。建盏就是通过窑内发生“窑变”,而非试图通过人工的方式去改变出窑时建盏的外观呈现,完全是“顺势而为”,任其自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真如缘起
根据“顺势而为”来分析,建盏的釉面效果属于“窑变”。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盏的釉色变化属于“天工”而非“人巧”。在烧制时,窑炉内胎骨和釉料配方相似的建盏绝非仅此一块。虽表面看起来“一样”,但因每只建盏本身胎骨和釉水在成分上仅有的细微差异、所处的窑内位置、窑炉温度和还原气氛条件稍有不同。它们入窑前虽“千篇一律”,出窑后却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釉面效果。
按照“真如缘起”理论,世界一切现象的有无、生灭都是以“真如”为缘和合而生的,并且按照一定条件的存在而存在,依照一定条件的离散而毁失,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依存、转化的。建盏在窑变过程中的釉色幻化,正是禅宗真如缘起美学观念所体现之处。禅宗提倡“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语言所能表达,既确定又不确定。”
图片
(三)一空万有
在入窑之前无论再有经验的烧窑师傅从胎骨还是釉水都无法看出,其出窑之后所呈现的釉面效果。单看这赤红色的釉水覆盖在胎体上,没有任何釉色呈现宛若“空”;在经过窑炉的“涅盘”之后所形成千变万化的釉面效果,可谓“万有”。就如同盏内外的斑纹瞬息之间可能变,而在这“有”与“无”之间的幻化,正宋代道谦禅师所云“万有一空,一空万有”的般若境界之美。瞬间里内外特定条件使得建盏釉色在“形成和消失”之中变幻。建盏之“变”是“火性幻化”的结果,正如通过禅宗美学真如缘起所蕴含转瞬即逝之美,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之神品也。
(四)残缺之美
众所周知建盏的烧制工艺,是在窑炉的不可控变化之中,形成各种“瑕疵”是司空见惯之事。禅宗美学为主导的宋代,这种残缺之美却得到时人的认同和喜爱,如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一片“重要文化财产”级别的包金边油滴建盏,釉底部均带有不规则的垂釉效果也可证明。禅宗美学里提出刻意的完美不是美,每一片“瑕疵”的建盏都孕育了一种“自然无心的美”,而这正符合禅宗的残缺美学理念。
图片
东京国立博物馆包金边油滴建盏
(五)幽玄侘寂
建盏也称黑釉茶盏,虽黑但却不是阴暗沉郁的气氛;那是一种沉静的寂落之美,同时具有无限深幽的视觉效果,观者能感受黑中具有无限意境。禅宗美学尚玄色,古代作品中,将同类色中的相邻色、相近色,如碧、绿、青、蓝、黑、苍,统称为玄色。玄色的釉面效果,能给人以优美、安详、柔和之感。
正如“诗明禅”一般,建盏因其工艺的特殊性,也具有“盏明禅”之妙用,才会被当时茶人所推崇。其釉面视觉效果含蓄朦胧的审美理想,带有禅境的奥妙,给茶人以淡泊幽远的空灵意境,符合禅宗美学提倡的“理想境界”和“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审美感悟。
图片
四、结 语
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了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正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曾写:“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对宋代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非禅宗莫属。以宋代建盏为切入点,首次从四大思潮之一的禅宗美学来解读其之美可谓创新点。茶盏不仅作为历代茶空间里,品茶时和茶人接触最密切的器物,同时也是历代陶瓷匠人的良苦用心以及时代审美凝聚的载体。
玄
浄
<<< END >>>
文本丨玄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